70万条学生信息被卖,10万余条学生信息遭泄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70万条学生信息被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70万条学生信息被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三学生教辅资料有70%空白,是浪费吗?
既然老师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难道要求学生都学会自学吗?这个问题需要纠正的是,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老师教学的配合,学习成绩基本处于中上游位置。如果要想稳居上游水平,就必须拥有对学习的宏观把控能力。
这种能力强调的是,无论是老师、辅导书、同学还是补习班等等,均视为学习的“工具”,并在衡量利弊后,哪一种效率更高就选择哪种学习“工具”,从宏观上把控去把握“度”,如某个章节老师讲得好就认真听,讲得不好或没听懂就自学。
曾有一名家长抱怨道,孩子已经高三了,经常不写作业,居然还说:“老师都不是985高校毕业的,我凭什么要听他的”。这名学生显然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从宏观上审视自己的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话都不好使。
于是劝慰家长,这是好事,不用管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带着学生再次来咨询。家长对学生买了一大堆的辅导书和卷子,却大部分没做就搁置在一边,简直就是浪费;学生却对家长的抱怨颇有微词,认为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就不该埋怨。
经过了解,学生利用每周回家一次的机会,自己到书店买了许多教辅资料,往往只做了一部分就又买了一批。他坚持认为,尽管只做完了其中的30%,但都是经过衡量和取舍的,剩下70%都是完全掌握的,并不是家长认为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首先,赞同这名学生的做法,他是在客观评估自己的基础上,将可利用的时间和效率最大化,始终掌握学习主导权;其次,建议家长支持孩子的想法,相信其自学能力和把控能力,尤其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只要是围绕学习而做的都要支持。
这一番解释后,家长和学生都很满意。最终,学生以690分考入浙江大学。总之,这名学生始终坚持学习中心论,辅导书等在其眼中都是学习的工具,尽管买得很多,做得少,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尤其在时间和效率上把控得十分完美。
70后朋友们学生时代最喜欢的杂志报纸?为什么?
记得90年代早期我上高中的时候,无意间从同桌那里看到一本《读者》杂志。浏览了其中几篇文章之后,便深深的爱上了这份杂志。
但因为当时上学时家里很穷,买不起杂志看,便问同桌这个《读者》杂志是从哪里来的?同桌告诉我说是在县工会图书馆里借的,办个借书证就可以了,十块钱可以看一年,随便看。里面的藏书有不少,我主要看《读者》。觉得《读者》里面的文章可读性很强,内容也很丰富,对写作文很有帮助,高考时我的语文单科成绩位居全班第一,作文几乎是满分,虽然别的科目考的差强人意,但总算是语文成绩把总分拉上来了,我也因此考上了大学。我觉得完全是得益于看《读者》的功劳,从《读者》那里,我受益匪浅。
以至于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了工资,我就开始在我们那里的邮政局订阅全年的《读者》杂志看,一直没有间断过,家里的《读者》堆满一个大书柜,直到儿子出生上学以后,我也推荐儿子看这份杂志,儿子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也喜欢上了这份杂志,现在儿子也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家里的《读者》送给亲戚家正在上学的孩子看。愿孩子们都能在《读者》杂志里吸取正能量的知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70万条学生信息被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70万条学生信息被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