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遭40年难遇干旱,42年河南旱灾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南遭40年难遇干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河南遭40年难遇干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南三年大旱原因?
河南三年大旱主要由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具体包括自然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蒸发增加,以及过度开发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影响。
1942年河南大旱多长时间未降雨?
从1941年夏天开始,河南大地就不下雨了,到1942年的5月份一场雨都没下,导致了河南大旱。这种持续的干旱情况对河南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1942年的河南不仅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而且春天几乎是滴雨未下,使得半蔫的小麦只有一二成收,连军粮也不够交。直到晚秋才终于下雨,但由于错过了农时,播种太晚,禾苗只疯长不结籽,进一步加剧了灾荒的情况。
这样的天灾加上人祸,使得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成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河南为什么干旱?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流域气温升高,河水蒸发量增多,再加上黄河流经的西北地区本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进一步加剧了水源短缺。
第二,沿黄9个省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以及工农业用水持续飙升,尤其是农业用水,消耗量巨大。在2016年,黄河流域的有效灌溉面积就达到了570万公顷,大面积的引水灌溉给黄河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在黄河缺水的情况下,周边省份往往通过开采地下水来满足灌溉需求,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第三,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管理没有统一协调。调查显示,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串灌、漫灌的方式,平均每公顷用水量高达60立方米,大大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各地抢水、引水频繁,无序用水导致水源分配不均,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水荒矛盾。
因为河南区域属于中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处于季风边缘区,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往往会影响到雨带的分布.一旦携带大量水汽向北输送的南海夏季风“姗姗来迟”,水汽向北输送不畅,到达北方时间晚.就会造成干旱.近几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更是增加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
河南处于我国季风边缘区,季风进退和强弱的不规律变化就容易导致降水的持续偏少。今年,我国东部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高空控制,不利于降水产生。加之东亚季风阶段性偏弱影响,来自西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偏弱,不利于降水产生,导致了干旱出现。
河南于周期性干旱期。河南是属于平原地带,不像南方农村庄稼地附近修的有沟沟渠渠,方便农民蓄水浇灌排涝,南上北下,北方的地势本来就要比南方高,河南的园林面积也没有南方的多,如果没有修建蓄水渠,易涝易旱的现象自然要比南方多。
河南省在我国的中东部,离沿海较远,是属于我国典型的内陆城市。离水远湿度自然就小了,再加上陆地有吸热快放热也快的特点温度自然就高了,另外与生态环境不平衡也有关系,再加上世界性气温升高等因素造成的。
河南部分地区还是干旱持续中,农民又发愁秋庄稼种不上了怎么办?
目前据了解,旱情不仅是河南部分地区,山东、河北等部分地区旱情也比较严重。
由于近期虽然说有几场阵雨,但是,每次的降雨量太小,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麦收后播种夏玉米靠天降的雨水就墒情播种已不现实。
因此,夏播玉米播种后,要依靠井水、河水浇水,才能保障玉米出苗。
河南省麦区多数地块地头都有浅水井,前几年地下水位距地面较浅,仅数米或十几米,用一般的小型离心水泵即可灌溉浇田。或部分可利用河水浇田。浇地用水相对来说还不算困难。
近年来天气干旱的时候多,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浅水井已经没有水了。只有靠打深井解决浇灌问题,打深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可能大田里机井太多,个人一是负担不起,再一个机井也不是随便可以打的,需有关部门批准。
由于天气旱,机井少,到麦季播种夏玉米时就显得忙不过来,要轮号浇水,致使夏播作物不能及时播种。
持续干旱,机井又浇不过来,或者干脆就没有机井的,庄稼种不上怎么办?
这还真是个问题,确无好的办法解决。只有等待老天爷保佑了,什么时候下雨了再种吧。
不过在河南及河北地区,庄稼播种都有季节及时间性,一般夏播作物,多数要在农历“芒种”——“夏至”这段时间内播种,过晚的话,保证不了积温生育期,产量就没有保证了。
尤其是夏玉米,生育期要在霜前完成。否则,温度低于16°C时,玉米灌浆活动基本停止,会严重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如果,确实没有机井浇灌,靠天收的土地,当时不下雨种不上玉米等庄稼的,等待天降雨水再种按节气可能会晚点了。就不能种玉米了,可以选择种植一些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的小杂粮之类,如:早熟品种的谷子、绿豆、黄豆、及蔬菜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遭40年难遇干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遭40年难遇干旱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